朱家胜的《飘动的篝火》,冰心的《小桔灯》,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这三篇散文都写到了“火光“,但他们为什么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写作手法而使得风格迥异、效果如此悬殊呢?《飘动的篝火》写的是长征途中的红军,在走过草地时,几位掉队的伤员彼此搀扶着,鼓励着。
在夜幕中蹒跚着往前走,当他们艰难地爬上一个小土包,看到前方飘动着的篝火,骤然间他们忘了饥饿,忘了疲劳,忘了疾病因为闪光之处就是部队,跟上队伍,穿过草地就是胜利胜利的喜悦,使他们突然间变成了健康的人,“大家都独立的向篝火走去。
“这幅感人肺腑的场面,再现了红军过草地时那种排除万难的勇气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冰心的《小橘灯》叙述了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一位小姑娘送给我一盏《小橘灯》,使我行进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小姑娘的父亲为革命而“失踪“了,母亲病重在身,生命垂危,在这种贫病交迫的困境中,小姑娘亲手制作的小桔灯。
在朦胧的黑暗中闪着橘红的光,这灯光象征着“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和小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相信“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高度的概括了处于黎明前黑暗中的人民共同的心声。
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作者在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节中,描绘了黄昏的牧场,“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了“,“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当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在准备晚餐,只要你从火光的地方走去,不论走到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的接待你“,伴着火光,“夜风就会送冬不拉的琴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聊亮的歌声。
“这诗情画意的描绘,反映了解放后牧民们欣欣向荣的生活和当家作主的欢快心情而那无数点点的红火光,正象征着这美好的时代,幸福的生活作品的主题所揭示出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完全融合在风景画与风俗画之中飘动的篝火使人想到了随风飘动的红旗,使人联想到红军长征即将胜利,小桔灯沉闷压抑的灯光,影射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压抑和黑暗统治,而牧民的牧场篝火,则成了牧民幸福生活的象征。
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文学作品的主题来源于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观察、研究和剖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些生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作者在写作时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面对人生正视现实,正确而又典型的反映生活,提炼出具有历史特征、时代精神的主题思想。
但由于作品取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品中的主题思想都表现出强烈的不同的历史特征,洋溢着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所以,上述三篇散文中的火光的描写之所以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是由于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和写作目的不同造成的。
举个例子,同样是胸脯上的肉,不仅男人与女人长得不同,就是美女与丑女长得也不一样就是同一人,年龄不同,肉的表征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身体和性别等整体差异造成的扯得远了,回到正题,那么提炼主题又是如何具体而微地影响作者的描写产生如此差异的呢?。
大家都知道,文学写作要提炼主题,但主题不是天马行空,无所依据的社会生活大至国内外大事,小至一幅残笺、一片碎瓦,都是提炼主题的客观基础作者通过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运用集中概括、筛选熔炼等方法,剔除其中非本质的、没有意义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具有深刻意义的精华部分,或使矛盾和斗争典型化或塑造完整而富有性格的形象,以表达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具有真知灼见的主题思想。
在主题的提炼过程中做的对生活的亲切感受和理性认识又取得决定性的作用这里包括作者生活阅历的广度和深度,感情印象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说关键在于作者熟悉生活和对生活洞察、判断、研究分析的能力,因此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低,感受能力的强弱,剖析程度的深浅直接影响到主题的提炼。
只有知之深,才能感之切因此主题的提炼,是在于如何剔除非本质的东西,这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过程,光靠纯理念的推理判断是达不到提炼文学作品主题的要求的提炼主题,绝不能排除生活呈现的具体的现象和规律主题不是游离于形象之外的东西,而是体现在整个作品中具体的人和事上,因此主题的提炼又总是与形象血肉相连,形影相随的。
主题一旦提炼确立,那么在她的统驭下,即使是相同的景物也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