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集《天下长河》播放完了,越往后看,心情越沉重,最后两集更是热泪盈眶,为一代英才早逝遗恨,为陈潢心怀天下之高尚动容。
《天下长河》讲述了康熙15年黄河决堤后康熙任用靳辅&基本遵照历史,但结局被导演美化了一些以安抚观众的心情,真实的历史更令人惋惜和不平。陈潢和靳辅一见投缘,因治河结下义薄云天的生死情谊,将生命交付治河事业。十年治河间,朝廷和各方官场力量尔虞我诈,一心治河的陈潢和靳辅被牵连到朝廷的党争之中,成为政治牺牲品,陈潢英年早逝,靳辅追其而逝,令人扼腕叹息。
为陈潢洒泪之际,又为昏庸的康熙和无知的于振甲气恨难平!历来大家都说康熙是千古一帝,然而在《天下长河》中康熙最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康熙昏庸之一:没有明君一诺千金的诚信。康熙和陈潢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被陈潢将治河讲得信心百倍,愿意治河。陈潢说治河有五难,其中就有一条是皇帝坚持难,因为治河不是三两天就可以完成,需要多年来完成。陈潢治河规划是三步:十年小成,三十年中成,五十年才能有所大成,实实在在的百年大计。康熙要完成霸业 必须保证漕运,所以当即信誓旦旦地答应永远支持陈潢。陈潢感动之下就立誓说毕生愿治河!两人颇感相见恨晚。
最初康熙的确还是很支持治河,给钱给权,还有信任,陈潢鼓动于振甲抢劫官粮,康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在十年小成即将完成之际,康熙生生地撕毁了承诺。或许是平三藩收台湾取得了不世之功滋生了高高在上的帝王之心,亦或是谗言动摇了他的信任,即便亲眼看见靳辅陈潢在治河中的感动场面,但信任已经悄悄消失了,转身就忘记了陈潢的忠诚,他的帝王之心早已就被帝心权利蒙蔽而昏庸。
朝廷官员为争夺漕运的掌握权,对陈潢和靳辅的弹劾,康熙本应该承诺当初的诺言,可是却动摇了初心,对治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不愿意再按照陈潢的方法继续治河。一个阿谀奉承的官员为了讨好康熙故意说有人说如此如此也可以,那如此如此的方法也正是康熙所愿意的。这个方法被陈潢否定,并直言皇帝没有他懂治河。陈潢的直言令康熙的帝王之心很不舒服。之后仍然固执地下达关闸的圣旨,陈潢和靳辅不认可而抗旨,令康熙很愤怒。最后听从孝庄的临终之言对靳辅抄家逮捕押京,将陈潢关押冷落。
康熙违背誓言的同时,陈潢却用生命践行了他毕生治河的承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黄河。当皇帝不再像当初那样信任和支持他时,他也没有违背诺言,他说:黄河不是皇上的,黄河是天下人的。此时的他胸怀天下,思想的境界早已经超越了康熙,超越了时代。假如说当初立誓的时候被皇帝一时的知遇之恩有所感动,有为皇帝治河的成分,但经过多年的治河,宏愿已经上升到为天下百姓治河了的崇高境界!当皇帝把他关押在狱神庙中冷落时,他只知无法改变现状,虽死意已决,但不绝治河初心,在临死前用最后的生命将毕生治河经验写下来,为世人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即使身体不能再治河,但留下经验仍然能继续治河!正因为如此崇高的境界,让浸润官场的徐乾学和高士奇两人都不禁潸然泪下,徐乾学说:“有你我这样的人活着,他又怎么能活呢?”高士奇为陈潢这样的人才不能尽其才而感到无比的痛惜!两相比较,陈潢比康熙简直不要高尚得太多!
康熙昏庸之二:缺少帝王包容天下之心。首先康熙对陈潢直言他不懂治河没有包容外,最无可挽回的是最后没有及时纠正错误:徐乾学汇报说靳辅陈潢被抄家只搜出不足五两银子,靳辅的俸禄也投入治河。在这之前,康熙搞突然袭击的河堤造访,亲眼看到二人忠心治河的场面,当时还非常感动。听到徐乾学的汇报如果他是一代明君就应该自我反省包容他人,及时纠正错误。最终导致了陈潢的英年早逝,靳辅追逝,国家再也没有治河的忠臣和高级人才,也无法实现陈璜规划的“三十年中成,五十年大成”的治河大计。最终康熙也未能完成继位之初立下的三大宏愿之一的漕运事业,不知道晚年的他河伯庙里看到陈潢和靳辅的神像会作何感想,会承认自己的昏庸吗?
康熙昏庸之三: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对于振甲识人不明,任命于振甲河道总督是用人不当。
于振甲犯下第一个错误后不能认识到错误后,康熙对于振甲说;“做官不仅仅是做个清官”。康熙明明懂得这个道理,却仍然委与重任。于振甲虽然孝顺母亲、不贪污受贿,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视清誉沽名钓誉的伪君子。于振甲一手执白子一手执黑子,心中的矛盾互相打架,简单的问题都难于决断,实在是无知可笑。在大事面前无原则,为眼前小利不顾大局,铸成大错后认识不到自己犯错还怪靳辅陈潢治河不力,将自己不懂不知道的水利工程看做怪物,这些都反映于振甲是一个不承认错误、不愿自省、见识短浅、知识狭窄、不顾大局、愚蠢而不自知的偏执之人。康熙明明知道于振甲这些缺点,也知无法与之讲道理,竟然派他去救灾,以为让于振甲看到老百姓的惨状后会明白道理。
于振甲的无知造成三省遭受洪水后本应被治罪,康熙因其孝顺母亲不贪财而忽视其他的诸多重大缺点,反而升职重任,还说于振甲用好了有大用。这就是康熙识人不明,这样一个被理学蒙蔽心智且固执的人怎么可能改变观点?一个人愚蠢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愚蠢。一个人固执不要紧,就怕不知道固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于振甲第一次与康熙见面时就已经表现出极其固执的一面,连康熙都觉得与之无法讲理。于振甲见到洪水肆虐后村庄的悲惨景象虽感悲痛,但并不真心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内心深处仍然认为是治河不力的结果,这也导致了他担任河道总督后的错误治河带来的黄河再次决堤,也证明康熙大错特错,以为用好了有大用,殊不知是大错!
于振甲上任后故伎重演,要喂鸡种菜、摆自己伪清誉的臭官架子,再次说明他是一个虚伪的沽名钓誉的人,被下属不屑地大骂他不配坐这个位置。于振甲刚愎自用,拆除自己不认可的减水坝,将靳辅陈潢说的话抛之脑后,挖下河,最终导致黄河决堤,几百万人丧命。
于振甲犯下大错后自知罪孽深重,两次自杀被救。窃以为:他自杀不是因为老百姓丧命,而是担心自己的官声名声,想以死挽救自己的官声。如果他真的爱民,他曾经见过无数百姓丧生后的惨状,又怎么能无视靳辅陈潢的话而心存侥幸呢?如果他心中多问一次万一,也不会欠下几百万冤魂。
陈潢和靳辅知道关闸挖下河后会导致海水倒灌让无数人丧失,所以他们即使知道抗旨是死罪也要抗旨。如果他们懂得变通,像徐乾学索额图说的那样,让几百万条生命来验证自己的正确,岂不是更好?可是像陈潢和靳辅这样的人怎么会用几百万条鲜活的生命来证明自己呢?即使有半分侥幸,他们也不会拿老百姓的性命当做自己升官发财的垫脚石。他们宁愿用自己的命换取皇帝的回心转意,即使换不来皇帝的回心转意,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内心,所以只有抗旨一条路可走!
两相比较,于振甲所谓的爱民只是为了官声,并非真正的爱民,否则就不会为了自己的县令官声拼命维护自己所辖的那一段短短的河堤而不顾三省的百姓性命。
康熙昏庸之四:和于振甲一样的只有虚伪的爱民之心。陈潢和靳辅多次说如果关闸挖下河会导致海水倒灌造成几百万人丧命,然而康熙还是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一句成谶。康熙但凡真的爱民如子,绝不会拿几百万生命开玩笑,即使这样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也不会存半分侥幸,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不是一条性命而是几百万性命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康熙如果是真的明君,又怎么会把几百万百姓的命不当回事呢?如果康熙和陈潢靳辅一样爱惜天下百姓,即使有万一决堤的可能性,也绝不会如此草率。两下相比,康熙和于振甲一样,其爱民之心实在太虚伪,哪里是爱民,不过是为了帝王之权利而已。康熙如果是明君,就不会应验陈潢最初说的治河五难之皇帝坚持难。康熙始终就是一个封建皇帝,免不了他的局限性。
特别令人觉得康熙很昏庸的一段情节:于振甲戴枷请罪,说自己不懂治河让黄河决堤,康熙语气轻松地说,哪个治河没有决堤,靳辅和陈潢治河也有决堤。看到这段情节时我真觉得导演让康熙昏庸透顶了。虽然都是决堤,能相提并论吗?再或者决堤本就是他自己造成的,自我辩解罢。面对几百万冤魂,内心会颤抖吗?幸亏陈潢靳辅不在乎皇帝,否则真是要气死。靳辅、于振甲和康熙最后见面的时候,于振甲痛哭流涕地认错,想起陈潢英年早逝,靳辅只剩下流泪,基本都没有怎么说话,也没和皇帝说什么话,我想这是导演故意安排的,如此昏庸的皇帝还有什么可说的?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大禹儿啼不窥家,水去九州始桑麻。虎可博,河难平,茫然风沙。”水利是人类生存必须要做的事业,大禹治水、李冰建造都江堰,为人类生存立下不朽的功勋,也成为华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水利的精神领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愁”,人生何其短暂,生有何欢死有何惧,肉身已灭,但精神长存,陈潢和靳辅被人们纪念,供奉于河伯庙。康熙虽身为皇帝,也不能得到这样的待遇。于振甲拼命沽名钓誉,哪里有资格被人们供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