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绍平原河网的水位调控来移年/文萧绍平原总地域面积1582平方千米,包含萧山蜀山平原310平方千米,进化溪56平方千米,上虞东关64平方千米,绍兴市柯桥区和越城区1152平方千米区域的排涝格局是涝水由西向东汇入曹娥江。
只有2010年新投运的滨海闸是直排钱塘江的排涝的主要控制水位站是绍兴市区的南门站,建于1960年沿江主要排涝水闸包括新三江闸、马山闸、滨海闸、东江闸、迎阳闸、红旗闸、楝树下闸以及上虞的汇联闸其中新三江闸是国家大2型水利工程。
平原河网的水位调度对于工农业生产和水上运输、防灾减灾关系重大一直以来,萧绍平原河网的水位调度是由柯桥区(原绍兴县)水利局负责的,现借助1960年以来62年间平原河网水位变化结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叙述河网的水位调控,以飨读者。
一、基本情况萧绍平原河网的水位调控,其目的是满足抗旱排涝、工农业用水、水上交通以及水生态、水环境的要求但受到不同时代水利设施和用水需求的影响,调控理念和手段都有变化调控的结果除了受梅雨、暴雨、台风的影响外、还受到河网排涝条件、供水需求和外江潮位的影响。
直接反映在平原河网年最低和最高水位的变化是否满足抗旱低水位和防汛高水位的要求萧绍平原河网要求控制南门站高水位4.5米,低水位3.4米对照柯桥区水文站统计的历年最低和最高水位情况表(附后),62年中超过4.5米防汛高水位的有32年,占51.6%,其中最高水位为1962年(受14号台风影响)的5.30米,超过百年一遇标准;次高水位为2013年(受菲特台风影响)的5.02米;第三高为2021年(受烟花台风影响)的4.98米,表明平原河网排涝能力仍存在薄弱环节。
而低于3.4米抗旱低水位的有22年,占35.5%,最低的是1967年的1.73米,当年平均降雨量仅为923毫米,仅为多年平均降雨量的61.4%;次低的是1971年的1.99米;低于3.0米的还有1966年的2.93米、1976年的2.87米、1983年的2.91米、1988年的2.97米。
1994年和1995年,出现过两年连旱,河网低水位分别为3.01米和3.03米当时平原河网经常出现干旱的原因,一是农田双季稻用水集中;二是用水高峰同时又处于高温季节,蒸发量大;三是平原河网没有稳定的引水水源。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双季稻种植大幅减少,农业用水高峰不再出现自1996年以来,除了2005年出现过3.32米接近略低于抗旱低水位外,再没有发生低于平原河网低水位的情况,表明平原河网抗旱基本已成历史

图 | 水位雨量测验二、不同时段的水位调控水位调控的目的是控制平原河道水位,调控的对象是沿海水闸的启闭河网水位调控主要由柯桥区落实专人负责调度,特殊时期在市水利局的主持下联合调度水位调控主要依据平原河网调度原则,同时调度人的责任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绍兴平原河网正常水位3.90米时平原河网蓄水量2.5亿立方米,警戒水位4.3米时蓄水量达2.98亿立方米从1960年到2021年,62年来平原河网调度总的原则是“未旱先蓄,未涝先排”八个字早期的河网调控对象是老三江闸,根据闸上游三江所城外及府城佑圣观前河中各立有水则碑石,碑面自上而下刻有“金、木、水、火、土”,以示闸内河湖的水位高低。
将水位与开启老三江28孔闸相对应民国时测定黄海高程“金”字脚4.5米,相当于现在的防洪高水位“木”字脚4.34米,基本等于现在的警戒水位“水”字脚4.22米,“火”字脚4.09米,“土”字脚3.95米,相当于河网常水位。
1960年至1972年,调度主要有防汛值班人员临时担任;1973年至1993年长达21年的平原河网调度是由水利老前辈陈志贤同志担任,他在长期的防汛防旱水位调度过程中,怀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吃住在水利局,很少休息,在退休前曾获得县长奖;1993年以后先后由陈尧荣、冯宝寿、韩越峰、夏利良等同志负责调度至今。
最初的平原河网水位调度手段就是一只电话机一本值班记录本和一张水文站每天提供的每日8时南门、赵墅、陶堰、陶里、钱清、柯桥、鉴湖7个水文站水雨情表主要依据南门站水位,其他6个站水位和当天的天气预报作为参考调度员要随时观测天气变化和关注河网水位变动情况。
尤其夜间碰到大雨时经常整夜无眠防汛调度的最高目标是“不失职、不失误、不失事”近十几年来水雨情实时监测技术发展很快2008年绍兴县水文站成功开发雨润3000遥测和短信定时发送系统2011年有了移动防汛APP。
实现了短信预警提醒和实时雨量水位手机查询水雨情信息掌控能力提升为做好水位调度创造条件统计南门站62年间的水位观测资料可以大致了解平原河网水位控制情况以及工农业用水需求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

图 | 南门水文测站62年来绍兴平原河网水位调控变化可以分三个阶段加以阐述:第一阶段是1960年至1980年,这一阶段水旱灾害频繁发生,调控难度很大起初整个萧绍平原排涝水闸很少,主要依靠明代修建的老三江闸以及清代修建的楝树下闸、解放后建的姚家埠闸排涝。
1962年14号台风引发暴雨洪水,南门站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5.30米,洪涝标准超过百年一遇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从那以后,在省政府支持下于1963年8月建成马山闸,设计排涝流量320立方米/秒,显著改善了萧绍平原的排涝条件。
但这一阶段的旱情大于涝情21年中有2年平原河网低水位低于2米低于3.4米的有13年,占62%马山闸建成后前期排涝顺畅,其时大规模围垦尚未展开,钱塘江主槽靠近南岸,老三江闸和马山闸排涝出流条件好后期因出现1968年开始的大规模围垦热潮,先后完成六九、七〇、七三、七七丘围垦海涂。
曹娥江出口江道延伸10余千米,老三江闸外至曹娥江有2.5千米泥沙淤积,萧绍平原排涝条件恶化为此,绍兴县从1976年开始策划,1977年11月正式动工新建新三江闸

图 | 老三江闸排涝第二阶段是1981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旱情明显缓解,排涝条件受钱塘江主槽走北走南影响调度的重点是蓄好出梅前最后一库水1981年7 月,新三江闸建成投入运行,由于排涝能力提升,出梅前河网水位可以控制到警戒水位4.33米附近,可以比常水位增蓄5000万立方米。
农业抗旱能力有所提升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双季稻改种单季稻,农业用水高峰缓解但河网水位低于或接近3米的仍有5年,并且都出现在1995年前2001年,汤浦水库建成后小舜江水厂向绍兴市区和柯桥区供水,供水规模每天70万立方米,相当于可从小舜江流域引水8.1立方米/秒。
进一步减轻平原河网供水压力为了提升新三江闸排涝能力,1986年至1989年绍兴县开展了全县河道整治,尤其对老三江闸至新三江闸之间河道进行开挖,同时新建了汤公大桥这一时期外江形势变化较大初期钱塘江主槽走南,新三江闸下游围垦停滞,萧绍平原排涝较为顺畅。
期间受到钱塘江主槽走北影响,在1990年春和1996年春,先后出现两次闸口严重淤积,依靠春季洪水冲刷江道才顺畅出流此后,随着抛坝促淤围垦工程的持续推进,柯桥区先后完成八五丘、八九丘、九〇丘、九一丘、九三丘、九七丘、口门丘中东片(03丘)围垦。
到2005年,海宁尖山围垦围成,钱塘江尖山河湾基本成型,确立了钱塘江主槽走南基调曹娥江出口低水位降低,新三江闸外低潮位为0.8—1.0米,闸内外水位差有3米上下,马山闸内外水位差也在2.5米左右此时,萧绍平原排涝条件仍然较好。

图 | 新三江闸排涝第三阶段为2008年曹娥江大闸下闸蓄水至2021年平原河网水位调度要根据曹娥江大闸开闸及曹娥江河口水位情况联合调度,市水利局更多参与主持联合调控特别是2011年建成的绍兴市曹娥江引水工程,可经上虞汤浦引水10立方米/秒入平原河网,既改善平原河网水质又增强抗旱能力。
2012年浙东引水工程投入运行,平原河网可引富春江水50立方米/秒入平原河网期间调度主要分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正常情况下,开启新三江闸或马山闸配合浙东引水,以萧水枢杻引水量的同等流量向浙东宁波慈溪市引水,天气预报降小雨的情况下可不通过调度闸门而自动调节河网水位,维持河网水位在正常范围内,减少了闸门开启的次数,但增加了闸门开闸的时间。
第二种情况:在梅雨、台风或强降雨期间,以防洪为主调控河网水位由于有过境水源可以补充,使平原河网在洪水来临前预泄调度更加从容,平原河网水位可预泄至3.6米,腾出防洪库容3600万立方米,可多承受50毫米的降雨,相当于提高了防洪标准。
而浙东引水工程未投运前,水位预泄只能到3.75米左右,因为怕水位预泄后后期降雨少出现旱情现在哪怕出现低水位,可以通过三路引水补充河网蓄水,一是10个流量的曹娥江引水工程;二是50个流量的浙东引水工程;三是蓄高曹娥江水位,从曹娥江通过新三江闸和马山闸向平原河网补充水量。
可很快恢复平原河网水位至正常水位河网水位的稳定对内河航运业发展十分有利,随着2012年杭甬运河的开通,内河货运发展很快,2021年柯桥区货物吞吐量达到760万吨萧绍平原排涝条件仍有薄弱点主要是大规模城市化推进使农田滞洪功能削弱,降雨后河网水位上升加快。
2012年因6.18梅雨和2013年“菲特”台风,相继出现60年以来绍兴南门站次高和第四高水位5.02米(2013)和4.95米(2012),去年的“烟花”台风也出现南门站第三高水位4.98米,给城市防洪和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在水位调控实践中发现,2008年前,出现超警戒高水位时,降雨停止后平原河网平均每小时可下降1.5至2.0厘米但2013年和2019年两年统计,降雨停止后高水位每小时仅能下降0.9至1.0厘米说明我们的水闸外排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曹娥江河床偏高水位抬升,水闸上下游水位差减小导致。
三、河网水位调控的未来展望62年的平原河网水位调控和历年高、低水位变化,是整个萧绍平原水利事业发展的缩影和见证萧绍平原位于我省经济发达地区2019年机构改革,萧山区和柯桥区都不再单独设立水利局,水利已由大规模建设为主向水利工程管理为主转变。
平原河网水位调控事关区域近300万人口的民生和经济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威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同志对防灾减灾提出的“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少灾害风险转变”,为进一步提高平原河网排涝能力提供指引。
近年来,各级水利部门仍在作出努力2012年投入运行的浙东引水萧山枢纽,除了可从富春江引水50立方米/秒外,可同时向浦阳江电排洪水50立方米/秒同年杭州市萧山区在进化溪下游投运30立方米/秒外排浦阳江茅山闸站,可减轻大洪水时萧绍平原排涝压力。
绍兴市越城区在2020年建成马海排涝闸站,设计排涝规模40立方米/秒的同时,又针对马山闸自流排涝能力下降的现实,在2020年7月投资6.92亿元,启动马山闸强排泵站建设,强排规模200立方米/秒,计划在2023年6月建成启用。
届时,萧绍平原河网的排涝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而平原河网的水位调控,也将走上一体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一体化即建立曹娥江流域管理中心,有市级部门按照各行业需求制定调度细则并严格执行科学化就是建立水位、雨量自动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按照系统提示进行调度方案选择。
改变62年来人为调控的历史

图 | 滨海闸组图附: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编辑:戴秀丽 杨伊帆总期:6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