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农历26)、7月15(农历28)分别是四叔为他儿子与女儿办婚事的日子,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老家的婚事不约而同的都订在了炎炎夏日,其他季节办婚事的很少。主要原因是我们老家是干炒之乡,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因干炒生意最好的季节在冬季,春节前后最为繁忙,春季的炒货生意也不错;而春夏之交又是一年备货的开始,一年的干炒要从秋季(一般是10月初)开始准备,对于从事干炒生意的人来说,秋季一样马虎不得。只有到了夏季,天气炎热,干炒生意进入了淡季,这时准备婚事的和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才相对轻闲一些,这个季节回老家办婚事,相对来说,才能更少的减少大家做生意的损失,才会有更多的亲朋好友赶回老家,参加婚宴。久而久之,夏季结婚办喜宴成了我们老家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随着近几年干炒生意的扩大,从事各类食品、农产品经营的家乡人也逐渐增多,夏季也成了这类生意人比较繁忙的季节,但子女结婚是必须履行的仪式,也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只是不论是当事人,还是亲朋好友,都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或享受这样的幸福时光,这美好的日子被浓缩得简短而又高效,甜蜜而又匆忙。
结婚的必备议程是贴喜联和上喜坟。这些都是近房的家族的男丁才能参加的仪式,一般是婚礼的前一天早上贴喜联,下午上喜坟。相对于我们这种家族比较大的家庭来说,贴喜联基本要走全村,因为住的比较分散;上喜坟基本要走全完全村的农田土地,从还能找到坟头的先祖一直要祭拜完家族内大大小小的过世亲族,没有2-3个小时是完不成的。加之夏日天气多变,一会阳光、一会阴雨,所以整个行程显得紧迫而又急促。也只有在这样的日子,家族的叔伯、兄弟才能在一起共同祭拜一下先人。平时,因大部分亲族都常年在外营生,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的。但因时间紧张,祭拜的仪式感都是点到为止的,唯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和冲天的烟火来彰显对祖先的敬意和祭拜的隆重。
小时候,结婚后女方回门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着许多讲究,回门的时间通常是结婚后的第三天,回门目的是让新娘回到娘家省亲,其实也是给新婚出嫁的女子一个回娘家倾诉衷肠的机会,这是婚礼的最后一环,也表示婚礼正式收官。不知从哪家开始,近几年,我们老家的回门开始在结婚当日一起办了。具体过程是,新娘不必等第三天回来,而是结婚当日,女方娘家人(一般是一长辈一晚辈叔侄俩)带着回赠的礼品与送亲的人一起去女方家赴宴,只是去办回门的两位叔侄要先在村头等候半个时辰,不与送亲的人一起入新郎家,以示区别。等到男女双方婚礼仪式完毕,男方家人再安排鼓号乐手非常隆重的把两位叔侄迎送至家,当地俗称接“大客”(婚礼上最重要的客人)。酒足饭饱之后,送亲的与办回门的往往都是红光满面,携带着新郎赠送的礼盒、礼品“满载而归”。
以前,结婚在农村有一套繁琐的程序,比如婚前的订婚(我们这叫“过小红”,男方带女方买点衣物,初定婚事)、传启(确定婚礼时间,男方购买一些结婚用品、家电等送到女方家,以示诚意,双方都要请亲友、办酒席)、送日子(一般在婚礼快举行前办理,媒人、男方长辈来女方家“要人”,征求男方家人意见,双方都要邀请客人、办酒席,广而告之)。婚后三天回门(上文已述说)。也许是进步,也许是时代的需要,这些程序在我们老家通通都得到了简化。但当天的婚礼绝对是一年比一年隆重,形式隆重、过程急匆,是我对老家婚礼最深的感触。
我叔把儿子与女儿的婚礼接连办理,大部分亲朋都从外地回老家四五天了,所以妹妹出嫁当日,一吃过午饭,不少家族的兄弟都赶了回去。几天下来,我也精疲力竭,天气炎热,虽然没出什么大力,感觉吃饭也是很累人的活。我也想尽快回到县城家里。从来都不善于在晚辈面前流露感情的父亲,说了一句,“明天早上回,今晚住下吧,都走了,我在家里心里感觉空落落的……”叫停收拾衣物的妻子,我潸然泪下。
也许,这就是小村,烟花和鞭炮,欢聚和热烈,只是这小村的一瞬,落红尽、红雁飞,小村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和安闲,只有细心的人在睡梦中才能与她一起聆听到背井离乡的游子那急匆而又坚实的脚步……日复一日,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