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湖南少年毁誉难评的一生
由“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帝王学传人到帝制余孽,他这一生誉焉。毁焉?是焉?非焉?
杨度,字皙子,湖南湘潭人。
杨度的父亲早亡,他兄妹三人由伯父,时任归德镇总兵的湘军宿将杨瑞生抚养成人,幼年的杨度的身上流淌着湘军勇猛坚韧,湘人果敢为先的血液。
长大后,同当时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一样,他走的是一条科举立身振兴门楣的传统道路,幻想着有一天能金榜题名,跻身仕途,登上人臣的最高峰,实现他度量四海,宰辅天下的志向。
他不仅工于科举制试,而且广览群书,他的才名渐渐地在当地传播开来。
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人称湘绮老人,此老奇材硕学,幼以聪慧闻,然科场蹭蹬,仅得一举人功名,然见识闳大,胆略过人,遍交朝中公卿和湘军诸将帅,曾两次劝曾国藩称帝自为,也曾深得权臣肃顺赏识,聘为西席,约为兄弟,曾代肃顺拟奏稿,咸丰阅后大悦,知其仅有举人功名,笑道:“此人可以衣貂”,当时规定,进士才可衣貂,从此王闿运在京师名声大振,人称“衣貂举人”。
咸丰驾崩,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诛杀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王闿运顿失靠山,失意返乡,讲学为生,但一生抱负终究难平,其将平生所学平生所经集经史子集,历朝兴废,雄主谋臣,官场权术集为一体,称之为“帝王学”,旨在藏诸名山,传诸后人。
同为湘潭人,家乡的后起之秀杨度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主动上门访贤,师生一见如故,杨度的志向,王闿运的学问不谋而合,王闿运遂将其最引以为傲的学问骊珠“帝王学”倾囊相授。
中学己大成的杨度不再满足现有的学问,为了实现他的价值和理想,他以那个时代年轻人少有的敏锐关注着中国和世界的局势和潮流,老大帝国行将就木,西学东渐大势所趋,已在湖南和潭嗣同,熊希龄等维新人士有过交往受到影响的杨度决定东渡日本求学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为中国的维新自强寻找一条出路。
在日本公费留学的日子里,他与革命党人黄兴,蔡锷等人过从甚密,思想日益激进,为办报筹集经费,中途回国。
光绪二十九年,杨度被保荐入京参加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名列一甲第二,正在他沉浸在同乡好友“榜眼”的恭维声中和位极人臣的美梦里时,一场飞来横祸将他的美梦击得粉碎。
慈禧痛恨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党人,这一科的头名,也即“状元”梁士贻本身姓梁,他的字“祖贻”又与康有为的字相同,被人诬为此科是“梁头康尾“,这就招了慈禧的大忌,加之有人密报杨度与维新党人过从甚早,在日本又大力抨击清廷,杨度被革去功名遭到通缉,杨度再次亡命日本。
杨度对这个腐朽透顶愚昧透顶的帝国彻底失望,失望之余,有感于家国和自己的前途渺茫,仿师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提笔写下《湖南少年歌》,其中“中国若为古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若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愤懑化为激情,如战斗的檄文和号角,此文一出,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界尤其是湘籍留学生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广为传颂,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杨度的名气和威望更高了。
在东京弘文书院读书期间,杨度一方面广交志士,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另一方面他努力攻读法政,精研各国宪政之学,他为曾经失望透顶的老大帝国和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君主立宪,他以为这张蓝图堪称完美,将自己己刻进骨子里的君主制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宪政结合在一起,他坚信老大帝国这座行将崩塌的大厦将在他亲手绘制的蓝图里重获新生,再获辉煌,他在会在这座大厦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梦想。
也就在流亡东京的日子里,他结识了革命党领袖孙中山,两人曾为中国的政治前途辩论了三天三夜,谁都无法说服对方,杨度始终坚持自己君主立宪的理想,对孙中山的革命排满不予苟同,但他却将黄兴介绍给了孙中山,促成了孙黄联合,从这点看,他们所争的是国是和政见,虽道路不同,但救国救民的目标是一致的,虽是论辨对手,孙中山也对杨度的襟怀和学识表示由衷的敬佩,后同盟会成立,孙黄力邀杨度参加,杨度予以婉拒,曾对孙中山言道:“吾主君主立宪,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吾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是,斯在今日,勿相妨也……”君子协定,襟怀磊落,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杨度的君主立宪论被袁世凯利用,成了他窃国复辟,篡夺民族革命胜利果实的工具,杨度,这位被袁世凯捧为”旷代逸才”的帝王之学的最后传人终身蒙上了耻辱和污点。
在举国“帝制余孽”的唾骂和声讨中,杨度这位曾经奏出时代最强音的湖南少年心灰意冷,曾一度遁入空门,自号“虎陀禅师”。
孙中山没有忘记他们当初的诺言,也没有忘记杨度的家国情怀和过人学识,革命成功后,曾考虑为他在内阁中谋一位置,以尽其材,只是随着他的逝世终未达成,杨度人生的理想再一次遭到毁灭性的幻灭。
孙中山先生的追悼会上,有一副挽联,从字迹来看,正是杨度那一笔极为人熟悉的魏碑体:“英雄做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英雄有几?正创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短短三十字,写尽他此时的心情,他哭是有理由的,他真的错了吗?也许只有历史知道……。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