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帅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远未到盖棺定论时
因为我来过,泪与笑都是获得——题记
黄帅的学生照
黄帅,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她所引发的教育改革的争论,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巨大反响,也因世易时移而使她因此付出了堪称惨重的代价。半个世纪过去了,黄帅也已离开了人世,黄帅触动的教育问题,并没有消失,依然还有广泛的反思空间且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当下国家教育改革亟待回答清楚的问题。
这就是国家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是全社会越来越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关注及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关乎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和人的前途命运,兴衰成败。
其实,这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至今都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而黄帅则是对这个问题最先“深度”接触的人。对此,当下上了年纪的人的人都知道。当然,小字辈们因没有经过那个时代还不清楚,还要听人讲才能搞明白。
鉴于此,为了让年轻的读者对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们先对“黄帅事件”做一个回放——
1973年,黄帅在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就读。一天,她的班主任要求每人写一篇日记,并且得把心里话写在上面。黄帅是位爱记日记的孩子,也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孩子。黄帅按时完成了作业,交给了老师:
九月七日
今天,XX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教鞭是让你来教学,而不是让你用来打同学脑袋的。我觉得你对同学严厉批评很多,耐心帮助较少,拍桌子,瞪眼睛,能解决思想问题吗 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
班主任老师看到这篇日记后,很恼火。在接下去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号召全班同学一起批判黄帅,还让其他同学与她划清界限。
老师和学生不在一个等量级,黄帅被孤立了。这对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孩子来说,承受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黄帅又是一个倔强的孩子,认为自己有理的事不会轻易屈服。这可以从她的日记里看得出来——
九月二十八日
今天,老师批评我给他提意见。对不起,以后我有意见,还是要提的。像今天老师骂我装病,这就是唯心主义。XXX的椅子丢了,站着上课。算术老师把老师上课时坐的椅子借给XX坐,这种关心同学的精神值得我学习。第三堂课时,你不应该把椅子夺回来自己坐。
十月十三日
今天,XX在课上向老师提意见,老师说是我起的头,说我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同学应该正确接受老师的批评,老师应该冷静考虑同学的意见。
十月十八日
今天,老师在全班又批评我。我对老师的意见有些是能够接受的,但不能接受的很多。如“黄帅你也真表帅,从小就表帅,太帅了”,这不是讽刺是什么?你还说:“黄帅从现在起不许打篮球”,……我感到更是报复行为。
虽然黄帅倔强,但一个小孩子终究没法忍受老师长时期施以的精神重压。黄帅想到了求助。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一日,黄帅把自己交给老师的日记和写的一封信一并寄给了《北京日报》。
她在信中说:“……我是红小兵,热爱党和毛主席,只不过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上,也表示了日记中是有缺点的,如个别用词不当影响了老师的尊严,可是近两月老师一直抓住不放。最近许多天,我吃不下饭,晚上做梦嚎声惊哭,但是,我没有被压服,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意见。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 难道还要我们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的‘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
《北京日报》于1973年12月12日对黄帅的日记进行了摘抄和黄帅的信一起发表。《人民日报》于12月28日全文转载。黄帅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很快被树为全国“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称号。所有学校都开展了向黄帅学习的活动。
黄帅被树为英雄时照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黄帅又立即如过山车一般跌入人生低谷。黄帅又被打成“四人帮的小爪牙”受到猛烈批判,而且连累到黄帅的家庭。黄帅父亲也因之过早离开人世。那一年黄帅16岁。这就是“黄帅事件”的基本情况。它曾经轰动全国,今天,仍然不失它的特有意义。
首先,“黄帅事件”根本就不是什么政治事件。无论是把黄帅树为“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还是后来被打成“四人帮的小爪牙”,都是对这一事件的政治化,都是不对的。
对于当事人黄帅来说,只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哪懂什么政治?她只是想找个地方评评理而已。
把“黄帅事件”政治化,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当事人黄帅的初衷,更是隐匿了问题的实质而使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
其次,不能以此断定黄帅的人品有问题。无论是“黄帅事件”的涉事老师还是后来对黄帅的变味批判,本质上讲,都把黄帅当成了一个坏孩子。也让黄帅一生都被这个阴影笼罩。这一现象的生成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其它原因,这些原因现在仍然是“禁区”,触不得。那好,我们就只讲事实。
黄帅讲真话,讲实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吗?世界上有这样的坏孩子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黄帅不但不是坏孩子,还是一位心直口快,又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好孩子。黄帅纯净得就像一湾没有被污染过的山泉水,清澈见底。如果把黄帅视为坏孩子,那只能说明世道和说这话的人有问题。
第三、教学,到底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如果以老师为中心,黄帅反对“师道尊严”及其整个“黄帅事件”当然就错了。但我们更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才,没有学生,老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以老师为中心,那么,学生很难跳出老师“如来佛手掌心”,培养的学生只可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事实上,这些年来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学生跳楼自杀的、离家出走的事时有发生。师腐问题也是为社会深恶痛绝。包括小学生教材毒插图事件,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结果。
另外,学生被世俗污染的程度远没有老师厉害,对老师来说,还有“净化器”的作用。老师不也常讲孩子是天使么?怎么面对孩子的时候就“变了心”呢?就此而言,问题也在老师嘛。
我们认为,我们的教学工作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时候,更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特别是增进老师对学生学习压力的缓解和心理疏导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至于学生要像黄帅一样写信向报社求助,或者因一时想不开寻短见。
第四、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讨论起来话题很大,我们只在这里就事论事地谈点看法。好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整体看来,学生中的奇才特殊人才并不常见,但这样的学生却值得高度关注。如果针对其特点进行琢辅,必成大器。
这样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动脑、爱观察、爱钻研、有主见、甚至有点认死理。如果我们的老师对这样的学生一时不听话或者超过了自己就恼火,不重视甚至放弃和打压这样的学生,那么,这样的老师是不称职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这样的学生予以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来施教培养,助其成才成大才。黄帅无疑是这样的学生。但她真的很不幸。虽然后来她还是学有所成,但以她的天资,如果遇到了良师,其成就肯定要大得多。对此,着实让人遗憾。
第五、反潮流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对此,真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潮流还是要反的。也正是因为我们敢于反对阻碍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潮流,才有教育的蓬勃,才有人才的脱颖而出。反潮流本来就是一个哲学上的正命题,怎样就成了坏命题了呢?我们的教育决策层对此不应该好好反思么?
失去一个黄帅受损的是一校一家,失去大面积的黄帅则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了。也许,这就是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这也使我们看到了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现实。
与“黄帅事件”比肩的还有“张铁生事件”,本号已有专文,我们就不重复详细阐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本号《打不死的张铁生》一文。
黄帅与张铁生两个人都因此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不同的是,张铁生挺过来了,15年刑满出狱后成了身价十亿的企业家,而黄帅,却在中年的时候倒下去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2017年12月10日,黄帅因癌症在北京朝阳医院去世。这一年,黄帅57岁。
黄帅离世已经五年了,她生前不经意间深度触及的教书育人这一根本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反思价值,至今仍值得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和教育改革设计者深思。
中晚年时的黄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