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德·杰斐逊(Cord Jefferson)的电影《美国小说》(American Fiction)令人愉快地描绘了白人对黑人痛苦的迷恋——而且,至少在2024年,它是一部讽刺多于纪录片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一位博学的黑人作家写了一部赤裸裸的情节夸张的“贫民窟”小说,书名为《我的病理学》,以抗议白人观众对这种材料的狂热——令他惊讶的是,没有人明白其中的笑话,事实上,白人观众对这本书很着迷。
美国很久以前就有过这样的对话——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及之后关于嘻哈的辩论中——关于将城市内部暴力、性别歧视和几代人的贫困视为“真实的”和有趣的。我认为我们至少可以给现实世界中的非黑人公众一些信任。今天,他们不会接受赤裸裸的卡通俗套,比如电影主角塞隆尼斯·“和尚”·埃里森(Thelonious“Monk”Ellison)编造的小说,或者黑人作家辛塔拉·戈尔登(Sintara Golden)的畅销书《我们在犹太区的生活》(We’s Lives in Da Ghetto),这本书最初激发了他的讽刺噱头。
然而,这种对黑人的异国情调并没有完全消失,这部电影完美地捕捉到了它在当代延续的各个方面。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幕是,蒙克发现一家书店在非裔美国人区上架了他早期的小说,改编自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波斯人》(The persian),仅仅因为他是黑人。
我也有同样的经历。
20年前,我写了一本名为《做我们自己的事》(Doing Our Own Thing)的书,研究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公共语言中日益增多的不拘礼节。书中只是偶尔提到种族,但我两次在书店的“黑人研究”(或类似的描述)区找到了这本书。显然有人——至少两次!——轻率地认为,因为我是黑人,这本书一定是代表黑人英语愤愤不平的呐喊,呼吁黑人应该能够“做我们自己的事”。对于书店的员工——也许还有顾客——黑人作家最重要的方面是他的黑人身份。
但让我们面对现实吧:白人对我们的这种看法并不仅仅来自他们自己潜意识里的偏见或物化。黑人通过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灵魂,也在促进这一愿景方面发挥了作用。不是在像《我的病理学》这样愚蠢的小说中,而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
我们中的一些人热情地将微侵犯描述为对我们福祉的严重伤害,尽管事实上,关于微侵犯的文献大多缺乏科学严密性,而且只有有限的证据表明它们对黑人的伤害如此之深,甚至大多数黑人都是这样经历的。
我们在检索文章内容时遇到了麻烦。
请在浏览器设置中启用Javascript。
感谢您在我们核实访问权限时的耐心等待。如果你正在阅读模式,请退出并登录你的纽约时报账户,或者订阅所有的纽约时报。
感谢您在我们核实访问权限时的耐心等待。
已经是订阅者了?登录。
想要整个时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