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大学子走进博物馆“慧眼识文物”
昨天,“‘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古都行之“慧眼识文物”首次举办线下活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5名学生走进首都博物馆文物库房观摩室,近距离观察文物细节,从器物的造型、工艺、装饰艺术等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未来,研究成果有望被应用到博物馆展览、社会科普活动中,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察文物。”北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生薛雅丽与同学走进观摩室,就看到了桌上摆放的三个大小不一的囊匣,里面装有此次接受观摩的三件器物。它们均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是首博馆藏珍品。出土于王府井的“明成化款景德镇窑白釉刻花填绿彩龙纹碗”在绘制主题图案时采取二次填彩烧制,制作工艺精良;出土于房山区长沟峪金墓的“金青白玉折枝花形玉佩”,以汉族传统服饰常见的“锁佩”造型,再现了金代北京地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出土于石景山区的西晋时期萨珊波斯风格的“玻璃钵”,见证了北京地区与丝绸之路的联系。
可以拍照但不要使用闪光灯、避免将手机放置在文物上方拍摄、不要上手触摸……详细讲解了观摩注意事项后,首博藏品部副主任刘丞依次将三件文物捧持取出,轻轻放置在桌上。通体晶莹的玻璃钵,是薛雅丽的研究对象。她探着身子凑近仔细瞧,还不时将观察到的细节记录在本上。“老师,您能帮忙把玻璃钵拿起来吗,我想仔细看看底部。”世界史专业本科生何俣涵说,“一般在展览中是看不到文物底部的,但底部往往能反映出器物的工艺特点,我想趁着这个机会好好看看。”
“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实物研究,有助于他们将理论学习与文物研究实践相结合。”刘丞说,在“慧眼识文物”活动中,首博共有100件馆藏文物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的近百名学生观摩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将接受首博文物专家的审议,并有机会应用于博物馆未来的展览及科普活动中,转化为服务市民文化生活的展项。
“此次观摩,让我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些珍贵文物,也为我提供了除文献资料、田野报告、文物图录外,更加直接了解文物信息的渠道。”薛雅丽说,希望将自己在课堂上学习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文物研究的实践当中,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文物的研究和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分为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6大主题。其中,由市文物局主持的古都行号召首都高校力量参与历史文化活化利用,下设“慧眼识文物 文脉心中传”“行走田野间 探秘北京城”“我们都是文化传承者”3大项目,邀请高校学生参与文物研究、现场考古、文化传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促进、双提升。
和冠欣 摄
来源:北京日报 实习记者 何蕊
流程编辑:u028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